趁着夜色还嫩,趁着空气还算凉爽,开始写一些记录的文字。
随着进入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越发的感觉设计在行业中的特殊性和简单化。
《设计并不重要》是最近再看的书,由于书籍文字不算多,排版也算舒畅,没有花多长时间就可以翻阅好几遍。其内容一直在阐述商业设计中的目的性和设计为人的倡导性。最近不乏有类似于此书内容的书籍热卖,《设计师无影响》、《设计师式认知》都无一暗中阐述的是设计是一门门槛如此之低的行业,但重要的却是需要长时间锻炼的设计思维。
每个健全的人都有其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手工可以,甚至亲身制作点什么,都是十分有趣的。但设计是朦胧的,设计是需要被认可的。
下面我来阐述一下我所认识的设计。其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面,从生活方式到产品细节都有其具体的说明。
去年,魅族手机发布会提出了一个惊艳全场的词”诧寂“。关于诧寂,网上有很多的解释。诧寂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
此时不得不讲东西方在器物上的文化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器皿多以银、钢铁,而且以其铮亮的光泽度为其精品。中国虽然也用银器或铁器,但其质感大多不光亮,手接触起来也会变的温和且有亲近感。犹如玉石,只有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能将其本色沉着于形,虽然不如宝石水晶等耀眼的光泽,但只需仔细观看,便可感受到玉石其中所凝结的朦朦的历史感。
倘若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在东方,那么我们所用的操作系统,所用的电子设备,会不会就有其浓重的东方气概也不为过。作为在设计圈里的新兴的一员,来给别人说什么就叫中国设计,真是一头雾水。学校时就曾想去寻找什么是中国设计,但毕竟是年少,不知其文化气魄的深浅,别人舞文弄墨,自己做个样子,别人问起来,只会往假大空的方面去推,这不叫设计,更不叫艺术。设计有理有据,艺术有根有源。
在这方面我也推崇一下中国设计界比较出名的。陈幼坚,香港设计师,可以说是现在中国设计界的泰斗吧,只见过一面,看看他的社交圈,也不难猜到在日本等亚洲国家,文化的交流一直在通过他慢慢的影响着世界。还有张子健,靳与刘公司的两位大师,他们的作品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面貌。
在日趋浮躁的生活中,有这样专注的人,真是幸事。近一段的老罗也将“匠人”的概念引入到中国的社会中,我也希望他能做的和说的一样~
这时,我不得不插个片段。
总监常说中国师没有匠人的,我虽然不太认同,但事实上,匠人真的在逐渐消失。从看了《寿司之神》之后,那种坚持的震撼感,无疑影响着逐渐商业化的社会。二郎的三徒弟入门十年才可以动刀,二十年才能去做寿司。日复一日,每天的工作重复重复,但进步是甚微的。这种用时间用耐性去感受,把工作当作生命的人封为神一点都不为过。二郎的儿子每天去市场只买一条最好的鱼,偏差丝毫都不会付账,就算是找遍了没有满意的也不会寻求其次。
二郎在做寿司的时候,边做边观察客人在吃后的感受和动作,根据人的不同去调节自己制作的速度和寿司的大小,这种观察入微的态度和工作完美的追求都使得二郎的名气享誉全球。而如今,二郎也面临着无人接班的窘境。
拉回设计来,前一段给腾讯的一期峰会设计宣传物。其思考之细,当时让我瞠目结舌,但现在想想,却合情合理。
做一个活动人物介绍的易拉宝,从它的高度开始考虑,是否要留出其打孔的距离,然后考虑内容的轻重层次,确定第一视觉,确定自己想让观看者第一眼看到什么。然后找到人视线最舒服的位置,内容过长的它的最低的高度是多少,会不会给观看者造成厌烦的心理,二维码的位置是否能表现其与活动有关,画面中空挡的位置留出的空白能否起到调节阅读感受的作用,阅读的节奏怎么样,颜色会让版式收缩吗,打印的色差会有多大,观看者如何分辨出众多中的一个等等等等。
想了这么多,其实落地之后,观看者只要感觉看的过去就OK,不会纠结于画面的美感和其留白的心理感受,还有种种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的东西。没错,这就是设计。思考大局细节至微,然后才是动手去做。
龚凯老师说过:细节是留给有缘人的。
其实,入了设计,就必须要有一颗匠人的心。没人看见你做出的努力,没人看见你所特意制作的细节。但机会一到,就会因此发光,等待是积累,等待是漫长的。我想任何一个行业也一样吧,成长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该做的事情,更多在于你做完之后有没有发现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去补充。
当然设计界不乏运筹帷幄的设计商人,但,什么人都是要等待的。
因为身边的同事都比我大不少,我也显得较为文艺,对于微博那些心灵鸡汤,什么激励鼓励的言语他们都要看的淡的多。总监总说:微博里那些什么有的没的真是无趣,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老扯其他没蛋用的东西,又意思吗。
商业场里是利益,没什么可说的。
为设计师正一下身,世界上有很多出名的设计师,但中国的设计师是最苦逼的。原因众多,审美和对设计师的看法无疑是重点。很多人以为设计师仅仅考虑平面表象的东西,以为自己如果会软件的话也一样可以做出好的设计。
如果这样认为,那真的错了。起码在我这个圈子里是错的。为一个公司设计东西,我们不仅要考虑其商业模式还要将其所需要和注重的形象考虑好,就像对待自己开的公司一样,有一点点的不畅都会让我们再折腾几个小时甚至一晚上。我们一直在学习新的商业模式,在讨论什么样的商业圈适合什么定位的产品,天天抱着心理学去探讨,而做的好看只是基本功。
说到这,大概我认识的设计目前就是这个样子了,当然,几个月的时间,观念就会又换了一番,这就是成长。
(ps:本想分享一下自己近段做的案例,但还是生怕做的丑陋,又怕遗漏部分公司内容,就暂且未放,有机会再去分享。还有这天杀的WordPress文档编辑器哪里去了!)
收获了一个新词“诧寂”。最后一句话很亮!找到编辑器了吗?在个人资料个人设置中有可视化编辑器的复选框。
明白了~下次我再用。
作为一个程序总是不明白团队里的设计每天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