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迟到文化”

 

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漫长的岁月积淀了多样的文化。“迟到文化”不知道算不算是代代相传,至少在现代社会,这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能够精通这种文化的人很多,领导、朋友、学生、演员……几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色都精通这种文化。而这种文化也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领导开会时迟到、朋友聚会时迟到、商业演出时迟到……守时一词,在这种文化的照耀下显得惨白无力。

    记得看过一篇“局长”的文章,是总结迟到的:一、自己的下属绝对不能够迟到,因为领导都不喜欢迟到的员工;二、自己在局里开会一定要迟到,因为这样才显得事物繁忙;三、去参加上级的会议一定不能够迟到,原因同一;四、坐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时不能迟到,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的身份;五、给女儿开家长会时不能迟到,因为女儿说这会让她在班里很没面子。
   这果然是中国特色的“迟到文化”呀!

    为了彰显自己的重要性,大牌明星可以迟到;因为缺乏重视,朋友聚会可以迟到。细数迟到的理由,总是能够找出一二。那么在这种“迟到文化”的背后,什么才是根本原因呢? 本人认为正是由于迟到导致的后果不够严重、“惩罚”不够震撼才让“迟到文化”发展得如此风生水起。

     像上文中局长的“参加上级的会议”之类的迟到应该很少会发生吧,因为那关系着自己的”饭碗“,要是因为迟到而付出“饭碗”,那成本太高,所以正常情况下多数人会选择守时。明星商演会迟到,但是明星上春晚应该就不会迟到吧,当日排除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而非自愿的迟到除外。因为商演迟到会有粉丝等着,而春晚迟到会被全国观众忽视,放弃的是一次在全国民众前的表演秀。

    “惩罚”力度不够,不仅形成了这种“迟到文化”,还有助其越长越烈之趋势,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如朋友间正常的约会,第一次只有一两个人迟到,第二次又有一两个人迟到,到第三次时,原来那些不迟到的人预期还是会有人迟到,所以自己主动选择了迟到,真正活动开始的时间往往比预定时间晚了不少。如果第三次那些原来不迟到人继续选择不迟到,那么他将面临的是自己的时间在等待迟到的人中而浪费。就是因为这样,长此以往,在中国所有大大小小的会场都存在着迟到现象。

    要么等着别人,要么让别人等着,你如何选择呢?(完)

本文同时发表于豆瓣http://www.douban.com/note/259343470/,作者:mia

分享收藏本文

《中国人的“迟到文化”》有0条评论

  1. BS迟到的,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最讨厌这种人。同辈、相近身份地位的人中,除了对自己两个最好的朋友,对其他人迟到的容忍度几乎为0,即使不会说,心中印象已经大打折扣。搞不懂提前5min会死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