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的守望者》的主人公是一个16岁叫霍尔顿的男孩子,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等。或者书里下流粗俗的语言会让你难以读下去,但是请你一定要相信,这是一种力量。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某种来自霍尔顿内心的力量在粗俗的言语之下深化成一种青春的叛离与惶惑。
在很多人眼里,霍尔顿应该有着让别人歆羡的家世,他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他就读的是昂贵的私立学校:潘西。他有个漂亮的女朋友,但是,霍尔顿并不爱她。整个校园里都是腐败虚伪的面孔,还有他那群满脸粉刺的同学,还有那嫌贫爱富巴结权贵的校长,这一切都让霍尔顿受不了。所以,他选择了离开。提着小皮箱,带着鸭舌帽,手提箱里塞进去他那四门功课不及格的成绩单,和被开除的通知,霍尔顿不要命地逃出了潘西,连一句像样的再见也没有。 对于一个让自己厌恶的地方,不要命的逃离根本算不上疯狂。
霍尔顿终于离开了潘西,但是他依旧无处可去。虚伪的面孔,漆黑的街道,丑陋的妓女,这个城市的一切都让他极其厌恶。霍尔顿真的好想离开这个城市,然后他想给琴打个电话,可是琴的妈妈说她不在。霍尔顿觉得难过极了,在电话亭里哭得脖子一抽一抽的。这个时候,霍尔顿和所有的16岁少年一样,一样的寂寞。我们都一样,在年少里,我们乞讨过伴侣。
霍尔顿身上有着“垮掉的一代”很明显的特征:抽烟,脏活,大麻,叫妓女等。他干尽一切叛经离道的事情,在自残自虐中找那些微弱的自尊,然后在父母的大声呵斥或者痛心疾首中感到某种微微的被在乎的变态温暖。要了解为什么会有“垮掉的一代”的出现,我们应该去了解美国的历史。事实上,战后的美国,迎来了悲观和凌乱的五十年代。人们习惯了这样的腐化的生活,还不如说,人们正在寻找心中某个隐秘的东西。
《麦》里,我最喜欢霍尔顿的这一段话,或者你们也喜欢:“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该说所有的青春都是一样的凌乱和疯狂吗?也许霍尔顿的爸爸比他抽过更多的大麻或者注射过更多的安非他命,交过更多的女朋友。我想,霍尔顿和他的麦田梦将一直存在于我的心中,这与他无关,与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无关。只因我们都曾惶惑不安的青春终将逝去。
猜猜 我是谁哦~乔和子
去了这个名字,我还差点认不出来了。最近加油写文吧!!!
这样的话,我们心中的守望者又何在?
这个世界本是虚无,叔本华早就看透了,“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在父母的大声呵斥或者痛心疾首中感到某种微微的被在乎的变态温暖。”这个就是所谓的“功能性的行为失调”,自我意识到了,就会开始成长了。
我们都是这样学会成长的吧。
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定的一代人
放纵只是对自己的无能而释放的一种愤怒。
说的好!
从一本书中看到一个国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