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以前,你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你为人痛快并且轻狂,你从不刻意的讨好别人,你的豪言壮语在风中铿锵有力,你相信你会一直做你自己。
很快你大学毕业,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你突然发现理想和现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如同一个永远不动声色的老大哥一样充满威严,而你的特立独行只能使得你的人生更加坎坷和艰辛。
于是你动摇且迷惑了,你说话开始变得滴水不漏,你学会了左右逢源,讨好你的上司和客户。社会的森严的体制无声无息地碾碎着你的梦想,扼杀着你的冲动,你再也没有了当初的锐气。有时会有一种东西在你胸口隐隐作痛,你觉得现在的你不是你当初想要的样子,但它很快就平静了,你摇摇头告诉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我什么都改变不了,我只想过得好一点。
然后,你变得镇定自若,衣冠楚楚,你面带着微笑,你发现自己和这个城市是如此的协调和般配。你成为了人们眼中成熟的好青年,稳重厚成,双目炯炯,个性收敛。
不知道如上的故事可以唤起多少人的共鸣,你的经历告诉你,如果你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你几乎什么都做不了,向现实妥协,站在那95%的人中间,这似乎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可是,时至今天,我依然在质疑这样的价值观。让我们向现实妥协的,无外乎是利益和压力。我想绝没有人从小就立志要靠卖三聚氰胺发财,要靠造假来成就自己,但是当人们面对巨大的利益的时候,却很难在保持自己的初衷。如果我们的观点和做事的方式让我们面对大众的压力,得不到社会的支持,那我们同样迫不得需要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妥协,这就是95%的大众群体的选择。
那么如果我们选择做剩下的5%,我们继续坚持那些我们曾感动我们的原则和价值,我们依然按照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去工作和生活,那有会是什么样呢?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方舟子先生。方舟子有着非常强烈的原则观念,他坚持不做假,并且利用及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学术经验,不断揭示各种骗局和造假事件。今天,他说的话如同教父一样被人信奉,正是因为方舟子能够持之以恒地坚守他的价值观念绝不动摇,绝不可能被收买,才让他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尊敬,即使是那些讨厌他的人,也表示出对他的敬意。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美国总统里根的,里根在美国历史上以强势和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出名,他曾经下令美国空军向卡扎菲的帐篷空投6000磅炸弹——要知道美国的法律明文规定,美国的政府官员不得下令暗杀另一国政府首脑,可是里根总统根本不管这一套。而事实的结果是,他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让他下台,反而让他赢得了全美国人民的支持。为什么?因为他能够坚持自己的做法,他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一种人。
——如果你能一直坚持那些你认为是对的原则,你能不屈于压力,你的坚持会让你获得极大的人格魅力(确切的说是敬畏力),甚至是江湖声望,特别是你坚持的东西会造成你利益损失的时候。
你可能会说,如果成为方舟子这样的人,那不是让很多人讨厌和唾骂吗?这的确是一个事实,如果你想要做5%的小众,那么你的确很难成为一个被很多人喜欢的人。但是做一个受到众人喜欢的人真的这么重要吗?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人类需求金字塔模型:
1. 生存需求;
2. 安全需求(希望自己的生存能够得到保障);
3. 社会需求(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欢);
4. 自尊需求(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5. 自我实现需求(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模型中,生存需求是最低需求,而自我实现是最高需求。所以,我们天生都有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喜欢的需要,为此,我们常常需要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为社会中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只是需求模型中的第三个层次,而如果我们做剩下的5%,或者说我们只追求5%的人认同和接受我们,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实现第四和第五个层次的需求。
同样,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博客广受关注,最简单的方法是:到处大量粘贴美女图片,明星新闻和社会热点。这无疑会让我们成为社会的95%,我们的博客很容易因此而获得很高的点击率和人气。而另一个选择是建立一个专属性质很强的博客,这里只有某个专业的论述,思考和资料,这样的博客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获得同样的人气,因为你已经将自己的受众群体定位在5%的小众里面。可是哪一种博客模式具有更高的价值?答案不言自明。在那部彰显小人物做大事的美剧《新闻编辑室》里,当说到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节目时,Will McCallister用深层而坚定的声音说到:“我们的节目不关注收视率竞争力,不怕得罪客户,为了5%的观众想要看到的新闻,我们甘愿做堂吉诃德或者桑丘或者那头驴”。
这样的道理,同样也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上。常见的市场类型无外乎三种:
1. 现有市场(生产市场上已有的产品)。
2. 全新市场(生产全新的产品,开拓全新的市场)。
3. 细分市场(生产改良的产品,进一步细分现有市场)。
这三类市场中,只有第一类市场是面向95%的消费人群的。对于第二类市场,创业者或公司必须争取到第一批及其少数的技术爱好者和产品尝鲜者。第三类市场,是向现有市场推出改良的产品,其定位的是消费者可能存在的潜在需求——这也是属于小众。
科技的力量注定会推动科技工业的不断更新换代,长远的说,第二类和第三类市场代表的是新兴的力量,第一类市场注定会在一次有一次的技术革命中被淘汰。
但是第二类和第三类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样的市场需要的是你有着巨大的勇气,不断试错的精神,还需要你相信,你所坚持的就是未来的方向。
从资源和精力的角度考虑。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目标定位为追求95%的消费人群,这同样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一家公司的资源永远是不够的,需要满足95%,意味着你会有很多款产品同时处于开发状态,而你必须采用高投入的方式以实现销售计划,这样很容易让一家公司现金流处于紧张状态。而那些追求5%消费人群的公司,却很容易集中全公司的力量将产品做到最好,然后慢慢扩展市场,最后大众产品。
于我们个人也有相同的道理。孟岩老师在其博客:《技术路线的选择重要但不具有决定性》(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e8a81201014rcz.html)中,提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你身上有别人没有的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如果这种组合,1,绝无仅有;2,在实践中有价值,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你就具备核心竞争力。”——这样理念本身就包含了我们应该去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做5%与众不同的人,如果我们放弃坚持自己,就等于放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自己划归为平庸。
坚持5%,必有所获,这就是我的结论。最后让我们为开头的故事续一个梦吧。
你在这个城市朝九晚五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可是,你可以不知道,但是你必须去寻找,你只有有限的精力,你不能让95%的人都喜欢你,你必须坚持你的原则,因为你只有高度的专注,才能以小搏大。有一天你会结婚,你有了你的家人,于是你更加坚信,人世间有些事物,值得你用生命捍卫,因为那是为了那些爱你和你爱的人,为了你们的尊严和自由权利,为了孩子们脸上无邪的容颜,为了守护那些你珍惜和热爱的美好事物不受践踏。
不错,有点启发。
对这篇文章看了三遍,刚开始只是感觉有点韵味,过了半天又看了一次,越来越有内涵,这次再看,不知道该怎么说。。。。。。
其实说实话,马斯洛的理论都已经被用滥了,并且有许多反例可以举出来,漏洞百出。很多事情不实践是出不了真知的,真的。
赞个。很多时候,真的是度的问题,到底坚持到什么程度,当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是否还要坚持下去,还是暂时妥协下。另外觉得,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可能外界压力更大吧,找个志趣相投、价值观相似的另一半,若能有,真实幸福啊
那些美好的事,都值得去捍卫。
举方舟子为例子似乎不是很好,毕竟他质疑韩寒抄袭这件事,很炒作的感觉
1、你提到了马斯洛的需求模型,可是马斯洛也说过,高层次的需求的产生是基于低层次的需求已经被满足了,跳跃性地追逐上层的需求成功的概率非常渺茫。
2、95%并不意味着平庸,要看是什么层面的95%,可能不丹王国国民在经济指数上属于底层的95%,但是在幸福指数上又属于了顶端的5%。很多道理不是在每个层面的都通用的。
3、能否坚持下来某件事情(比如某个价值观)取决于 它对你的重要性 和 它带给你的回报,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 后者 会强而有力地影响前者。
4、在社会学家研究归因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事情发生的当下,人们会觉得个体(能力、判断之类的)对事情的发展的影响最大,而随着时间推进,人们会越来越倾向于这件事是由大环境造成的。拿80年代那批暴发户来说,他们成功的当下,人们会说他们好有商业头脑,可是在今天,人们就会将之归功于整个环境,觉得“如果我也在那个年代,也能发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