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结束的方式——《魔昼》书评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T.S.Eliot: 《空心人》
1

前几天刚刚读完这本书,可谓马不停蹄的阅读,作者每天清晨写作,然后去上班,如此坚持了三年。而我每天晚上或清晨阅读,与上班交叉,一星期读完了这本书。书整体并不复杂,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文学手法,包括表达的思想,甚至读完书会觉得有点略显单薄,想来原因大概是整部书都以时间顺序单线推进,而且以“我”的单视角叙述,并且主题并不复杂,这一方面会造成阅读疲劳,同时也排除了明显的复调叙述。正如封面所言,这是青春末世小说,它的末世正在静静的发生,没有高喊。

2

在整体末世的背景下,比起交流的困难来,更类似于被抛弃,被漠视。比如外太空的人无法回到地球的宇航员,每个人只能单方面的关注自己并揣度别人,没有想过自己也是他人的一部分。
整本书中充斥着个人青春的无处交流感,“我”区别于汉娜的无兄弟(一个能听到地板裂开的声音),汉娜也走了,闺蜜是一种交流前状态的童年,语言交流前的部分被切开,使人置于被抛状态。我暗恋的男孩最后也消失了。物体对人生命的漠视和围观,人类周围物体的注视下,像鸟一样慢慢干去,只剩下羽毛和脚,或者只剩下了最后水泥地上留下的文字。我们想向别人强烈的表达交流我们自身的存在感。但一切都那么安静平淡,死亡没有崇高,变得平淡无奇,只是一种怪病或其他的病,走着走着突然倒下,然后再也站不起来了,连一个秘密都称不上。
作者并未将灾难简单地归结为污染等,而是归于莫名其妙地发生,这正是真相,不是媚俗化的因果,只是一种偶然性。

3

随着地球昼夜的延长,原有的统一性开始断裂,首先是引发了两种时间,自然时间和时钟时间,在以前二者是重合的,现在分开了。按自然时间生活的人会面临失业或者不得不辞职的危险,他们的孩子不能再上公立学校,他们会永远与社会脱节。人类开始争执,应该相信的是人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本能,还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一天24小时呢?是随着昼夜的延长而延长,还是在人造太阳光和人造黑暗中坚持自己的作息呢?最后的结局其实都一样,强烈的辐射下,无物生存,这简直像一个嘲讽,对两类人徒劳争执的讽刺。

4

美学是与存在紧紧相连的,美的事物能给人带来安慰,而艺术可以成为末世的寄托。书中阐发了部分此类观点,但并没有展开太多去叙述,钢琴教师代表了什么?祖父的收藏呢?我总觉得有些形象还不够丰满,但是鸟已经开始坠落了,美的东西,如果多得不计其数,也会令人不寒而栗。一旦突破了日常的限制,便成了恐惧,末世也正是一分钟,一分钟不断延长的昼夜,最终变成了一个无法控制的结局。
(2012年9月19日 文/玟涛)

分享收藏本文

《世界结束的方式——《魔昼》书评》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