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出生就被植入了相同的一种力量,可以把它叫做“潜意识”,而潜意识就是“上帝”。
这里说的“上帝”不该理解成宗教里面或是人们观念里面惯有的那个光芒万丈的神人形象。
把“上帝”拟人化其实影响了世人去看清“上帝”的本质。
我认为,一开始,先人只是发现到一种超乎所有力量的东西的存在,按照人们的知识,并不能完全看清它的本质,它超越了人类起初的理解范围,就像我们不知道宇宙的边缘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样,我们经验里没有关于这种东西或类似这种东西的认识,它不在我们的已知概念里,所以就算我们如何绞尽脑汁,也无法在脑子里搜寻到一点点关于这东西的形象。
不过,当先人用神人这种人形化的形象来概括这种超越一切的力量的时候,我们似乎就不会碰到“一点也无法理解它是什么“的问题了。这种力量被具象化了,而后人们也就一直按照这样去理解它。可想而知,如果我们遵循一种代替真相的表面的东西去生活的时候,我们会错失多少去认识隐藏在表面后面的真相的机会。
既然“上帝”是我们为了更好地理解真相而造出来的表象,那这表象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人类在寻找的truth到底是什么?
不知道的,目前我们也只能让上帝成为上帝。
但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心中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居住着一位“上帝”,那我们至少有了接近这个truth的机会。
真正导引我们生活轨迹的其实是人们内心的潜意识,潜意识才是最真的东西,跟意识相比较,它知道的远多于后者。潜意识的部分,跟心灵有关。意识的部分,跟大脑有关。意识往往会受到我们的价值观影响,而我们的这种价值观很容易在后天里受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慢慢多了很多伪装。更坏的是我们相信自己头脑中的很多肤浅的决策和判断,不会去质疑这些想法。这样受社会环境锻造出来的意识的部分很容易蒙蔽了人们自己的内心,让人们与自己潜意识的连结发生障碍。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迷失。因为潜意识的部分才是最原始的真正的存在,那才是truth。意识哦部分与社会接触太多太久了,难免会多了很多伪装和面具,即便是在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
还记得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提到的那个被层层包裹的同心圆吗?最里面、最深处的是爱、喜悦和和平,这才是真我,是上帝。在外层的依次是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扮演,这些东西把真我束缚在最深处,连我们自己也不能体会到。可是我们却在向外苦苦追寻某种可以令我们幸福的东西,不知道这种东西其实早就被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了。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坐在一个大箱子上穷困潦倒的流浪汉,他苦于寻找不到金钱,却没有发现,金闪闪的金子其实一直装在那个被他坐在脚下的大箱子里。
童年的成长环境、父母的影响和长大后进入了社会训练场,这些都有可能让我们在真我那个圆圈外面越来越巩固起一道道阻碍,像是一道道高墙阻碍我们与内心真我的连结,阻碍我们发现真理、发现上帝、迎接真正的幸福。
可惜就算我们认识到这样的现状,我们也不能马上越过真我外层的一道道大圆的障碍一下子跃进真我的领域。后天的现实生活让我们养成了很多毛病和缺点,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精神上的,最糟的是我们已经带上了角色扮演的一副副面具。只有等到你自己剔除掉这些后天出现的毛病和伪装,然后去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去触摸最深层的那个圆圈。
我觉得,这必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最后,我想说:幸福应该向内去追寻,而不是往外。
我想,这就是追寻幸福的过程了吧。纵使艰难也依旧令人魂牵梦绕。
幸福应该向内去追寻,而不是往外。这句话说的很好
我很早就看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意识到内心深处有力量去处理外在的事情。
最近在看《暗时间》,写的也很好,对我触动也很深。
比较两者,前者比较偏于心灵,强调“信念的力量”;后者依托实验心理学,更具有科学性。
暗时间真心赞,之前还专门重翻下写过书评的。
张的, 正能量共振,觉得说的有点玄乎了,冥想,虽然也被证实对静心有益,至少,没有给我带来精神的振奋,课间冥想完了有时还是打瞌睡….可能我对冥想期待过高了吧
心灵这类的东西还是有点神秘莫测的,还处在科学未开拓的领域里面,所以很多东西还是只能“自由心证”,有一天,你突然感觉好了,就是他们所说的“悟”了。
每个人用来理解世界的工具和那一套思想都不尽相同,主要是这个东西是自己的,能与自己相容的。也许没有什么最正确的理论存在,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心灵方面的知识接触不久,期待成熟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EAT PRAY LOVE》
nope..what’s that?
同样是告诉我们去追随内心,找寻真实自己的片子。
里面说到了冥想。
结尾处主人公的总结对我触动很大。
推荐。
我第一次接触有关身心灵的观点是在《当下的力量》里,当时看的时候感觉很难看懂,但里面确实讲出来生活中我体会到的却没办法用语言说出来的事。后来才接触到《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在看书的时候并没又觉得里面哪里有什么问题。希望你能分享你自己的见解。
其实我也不是很懂啊,the power of now更加因为是听的有声版….某本心理学、脑科学的书上,对于冥想,证实对静心有帮助,但对于其他记忆力、专注力等提高不得而知。最近出的自控力,中认为冥想还是有用的。积极心理学中同认为很有作用。自己没能体会到作用,也不好说。
张德芬的那本书,去年12月让我第一次,真正从容淡定地面对期末,最后虽然老师给分有不公,也接受自己了。
但觉得她的一半观点我会持保留意见,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是第一本让我不信服,却又叫好的书——让我去思考一些问题,虽然与作者的想法不完全一样。
张应该借鉴了很多the power of now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