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讽刺

公知不敢公知了,成功学不再成功了。我们吐槽和被吐槽,我们讽刺和被讽刺。

 

问题是:我们焦虑的探讨的是什么?对和错?

 

我们可见的社会无时不在浮躁着,充满火药味道,充满挑战力和怀疑。什么是追求,什么才是我们的生活?

韩寒一如既往的重新摆到了神坛上,硕大的地铁站台和公交亭上的凡客广告,“正能量,无所谓”仿佛又在宣告一个新的台词。我们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人物,也需要怀疑论的人物,方舟子的脑瓜子发套还在热闹着。但当一切都在沿着一条我们无法控制的路线进行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一场“闹剧”,一场“作秀”,一次“广告”,简单才能迎合大众口味,才能把迷迷茫茫下大众的对立和解成一场笑话。

缩影的是,我们烦躁和不耐烦,我们对立和不相信,我们迷茫和不知何所追求。

 

  • 暴乱的“北上广”

 

蚂族,北漂,海漂,仿佛年轻都宣告这样的宣言,“够年轻,不苦逼”。暴乱的城市,混杂着来在各处各色的人们,都有一个类似于当年的“美国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的未来。宣言也许是对的,混乱却是无从所知的产物。我们不相信,未来也是这样一路唱着吵着嚷着。更像是未曾发育的幼儿,得不到的事情只能嗷嗷大哭,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注意。

可是,我们的城市抚养成年人就已经心力交瘁。哪有更多的力气还抚养未成年的幼儿。你我他皆辛苦。一个完美的城市应该是给居住者带来足够的亲近力,而不是漂的感觉。一个城市的文化逐渐构建的过程中,无不是包容和有背景的。疯狂的房地产,飞涨的cpi,飞奔的跑车和路边小摊,压榨的生存空间。一座城市变成了漂的城市,也是一种悲哀,寻求漂的生活也是另一种现实的荒诞剧。城市的压力被压榨的在迸发。快节奏。和落伍。

“我有压力你有压力。”

这是一座城市的名片。2006年香港巴士阿过叔的一句“我有压力,你有压力”。几乎包含这个社会大背影下的姿态,所有人都把自己压力埋葬在一个地方。但至少对于香港,压力被宣泄在城市的地面上,宣泄在潮流的荒诞逗骂中。趋于稳定的社会结构,人们更为理性的思考,已经几乎成型的社会共识。文化就在这里约束着所有的居住者,外来客,你好,请随城市的游戏规则。

同样,大声呼喊着的是不愿沉默的城市。“死去的城市”。香港的压力越来越多的来源于那个北方不懂事不开化的地方。官僚主义的触角已经深入到这个社会的内部,香港人越发小心翼翼的考虑着那个远在几千公里的大脑里的想法。城市被压抑了。

没有自由,和相互怀疑。我们怀疑城市,怀疑政府,甚至相互怀疑。因而我们不需要权威,又更需要权威。公知被推了起来,公知又被推了下去,吐槽了生活,又反被吐槽。因为没什么好相信的,随波逐流,再怀疑这波流(绝大多数往往坑爹)。这样的事情反反复复,复复反反。

压力和混乱,成了城市的乐曲。

而怀疑,成了大主题。

 

  • “敏感词和自由门”

 

“莫论国事”,林语堂是大师傅,自然一颗心清泉来一颗心清泉去。一点一画,态度了然,国事自然清晰了然。

“莫论国事”却又有了另一层含义。成为敏感词,和河蟹。

老话题变成了一个新的形式嘲笑着这个社会。怕,和不怕,观望和窃窃私语。网上的愤青和无动于衷。翻墙和骄傲。仿佛爬墙也成为了一个骄傲的技能点,至少只是轻轻的一点自由门,仿佛满足了内心那一点踩着油门惊心动魄的感觉。

有光才是诚。

不诚在于,你自命清高的声援着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选择对抗就选择了有所牺牲,选择战斗就选择了流血。怕,就入膏肓也不能救也。

改良的无法改良,高高在上,而无人力可救。当国事变成了一种戏虐,玩笑的时候。多是一种无奈。

我们不相信那个挂着白匾黑字的大门。它不是因为一个庄严的黑字体才能有权享受社会公正和信任,信任是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没有公正的社会力量,这个社会只能是混乱而又充满怀疑,只懂欺骗的父母带给孩子的也许是一辈子的不信任。

不信任也罢,至少我们在前进。至少防暴器材的生意越来越好,我们向前看,有的赚。

”这个城市在死去。“

越来越多的香港人走向街头,不相信在自己的家门口被审查被怀疑,不相信自己背靠的大陆,还不如面向的世界更加安全和相信自己。香港人应该庆幸,至少文明仍然在香港进行着。两千多公里外西北的某个城市,正在以一场不可思意的方式告诉HK。开心点,生活还要继续。

 

  • 开心点,这是讽刺。

分享收藏本文

《这是讽刺》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