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看看路边的风景吧,这样你会忘掉穿行的辛苦,或者是转移,比如换一条腿休息。你从路边走,远远地看去,总能看到五六个人,多的有十多个人,围在一起仿佛要把那辆车吃掉的样子,甚至都不够。如果你正好看到了,没错,那就是练车的人。
车上的时间不过十分钟,屁股也热不过来,又要下来了,然后就是等再次上去。如此反复,却也有乐子可循。比如一个挺冷的早晨,我会专心看几条狗打架,却也委实乐人,你会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标准放到它们身上,它们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够淡定,追着吵架不依不饶,即使对方已经放弃,仍要骂对方半天,以至于最后我们都兴致勃勃的一起看了起来,瞬间忘记了练车的事情。
练车过程中总会听到大街小巷的鸡毛蒜皮,比如第三者的事情,或种种风俗的败坏,大抵如此,也有讨论某某领导或同事趣事的,自是拿出来分享的,大多是乐子,再加上叙述者或冷静或模仿插科打诨最终变得崎岖夸张,如此过后时间反而消磨的快了些,大概生活就是在戏谑曲和麻木中流逝,也许回头想想你会想起七年前的某事,某一个人某一个表情至今让你费解,然而人却无处可寻去问个究竟,生活的种种一瞬而过,像火车穿行的风景。我无法赋予其形而上的含义,或者秩序感,也许有一天它们出现在某人的文字中,会有人在床头的灯下揣摩着我们的存在,并为之嫉妒不已。
4“风景:是由光对物的反映所显露出来的一种景象。“风”在甲骨文一期已出现, “景”的出现比“风”要晚。“风”与“景”本义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风”为空气流动,“景”为日光。随着文字含义的演变,“风”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在个体为情感,在群体为文化;而“景”却始终承担了人的相对物。可见“风景”有两个永恒的要素,即自然和人,两个要素缺一不可。“风景”是人和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显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如是。”
由此看来,从文字出现的顺序,是先有风,然后是景,从认识过程上讲,是先有光的照射,才有光的散射至看到景物。“生活是穿行中的风景”这个试图将“生活”明晰化的句子,带来的结果是:生活首先是光对物的反映,然后是人文的染色。而“光”是一个宗教学意味的词,意味着一种外物,大概总是因为光在远处对我们的引领,我们潜意识的把其作为形而上的隐喻来使用,这使我常常想到古人迎着莫名的光亮向深处走去的感觉,后来是手电筒,或者远处的火车站,这种似乎潜意识的体验积累了下来,我们的生活就“发生”在这“光”的照临下,光为我们的存在营造了一个场,或者形而上推理的假设,而一旦推理流畅,后来我们就甩开,不再需要它了。在写毛笔字很多年后,再来看楷书横画的行笔图时,常常有这种感觉。相比而言,风是拂面的,四面八方,并伴随着强度的不同。
“在外边儿,一些风奔走不定
在天空中成全了云又驱散了云”(拉金《床上谈话》)
后来“风”的含义从自然现象引申为文化现象,风雅颂中的风大概已有土风和风谣的含义,并由风联想到“生活是穿行中的风景”这个命题,进而得到“生活至于集体便为文化,至于个人便为情感体验。”
可是相比练车,这个“风景”的话题实在联想的有点太远了
生活皆文章…超低产量户掩面赞一个~~
你在看风景,其实风景里的人或物也在看你。
练车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生活了~不错
干什么都是东张西望的,所以常常喜欢联想,写着写着跑题了,陆续围绕练车的话题展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