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or Blue,It’s A Question
看标题可能许多人都不明白说的是什么,不卖关子了,今天【星。墨】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游戏,这是我们老师曾经给我们做过的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
1、 分AB两组,分别选择红色或蓝色,再对照表格得出分数;
2、 比如,A选红色,B选蓝色,那就是(-6,+6);
3、 每组每次选择一种颜色,对应并记录得分,这样为一轮;
4、 记录之后才进行下一轮选择;
5、 经过多组选择之后(最好大于5组),每组把自己的得分相加,总得分>0的就赢了。
A | B | A | B |
红 | 红 | +3 | +3 |
红 | 蓝 | -6 | +6 |
蓝 | 红 | +6 | -6 |
蓝 | 蓝 | -3 | -3 |
那天课堂上是随机的点了两个同学玩这个游戏,而在课堂是实践出来的结果,是双输。我把结果贴出来:
| A | B |
1 | +6 | -6 |
2 | -3 | -3 |
3 | -6 | +6 |
4 | -3 | -3 |
5 | -3 | -3 |
合 | -9 | -9 |
从结果上看,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当事人的心里活动。
第一轮:
双方对对方的想法都一无所知,进行第一次的试水。B方或许是想都选红色双赢,而A从个人利益最大化来考虑,选择了蓝色。此时的结果:
| A | B |
1 | +6 | -6 |
第二轮:
经过第一轮的试探,A方选择蓝色得益+6分,于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而这时已经吃亏的B方不再敢选择红色,也选择了蓝色。而结果是双方都失去3分。结果为:
| A | B |
1 | +6 | -6 |
2 | -3 | -3 |
合 | +3 | -9 |
第三轮:
此时,A方或许意识到只有双方都选择红色才能赢得游戏。而B方经过几轮,已经不敢尝试,所谓是“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于是A的红色计划失败,,结果为:
| A | B |
1 | +6 | -6 |
2 | -3 | -3 |
3 | -6 | +6 |
合 | -3 | -3 |
第四轮:
由于A的尝试失败,便也不再尝试,于是都选择蓝色。然后恶性循环,第五轮与第四轮结果相同,都-3分。结果也就是我们最开始贴出的,双方都-9分。
这样算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游戏结果了。这个比赛有意思的是,经过每一轮的比较之后,再进行下一轮,而不是一次把几轮的结果都写下来一起比较。这样心理活动就相对要复杂些了。虽然我们都知道双方都写红色才能实现共赢,但这个游戏就复杂在对对方的选择不知。还有就是输赢的判定不是要比对方的分数高,而是“>0”,也就是说我们没有非要让对方输的理由,要的只是自己能赢。
然而对于这样双输的结果,我们老师发话了:“我说规则的时候没说你们可以交流选择(老师还故意在这里停顿了许久),但是,也没说不可以。”好吧,我承认这时候我有一种被老师欺骗了的感觉,这是开我们玩笑呢吧。这是国贸老师给的游戏,他说,要达成双赢,就要进行“国际交流”,然后给我们引入了国际交流的内容,这是让我们都印象深刻的一节课,老师的目的达到了,呵呵。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游戏跟博弈论有极大的关系。博弈论里,有个经典的案例叫“囚徒困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这个例子作为经典的例子在无数的经济学,博弈论等等课堂上被讲述了无数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深入了解,那我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
“囚徒困境”说的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 甲沉默 | 甲背叛 |
乙沉默 | 二人同服刑1年 | 乙服刑10年,甲即时获释 |
乙背叛 | 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 | 二人同服刑8年 |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8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博弈论“囚徒困境”。
不管是红与蓝也好,“囚徒困境”也好,可见博弈论的博大精深至此。因为这让我联想到上价格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举的一个例子,具体的内容我也记不真切了,有什么不通的地方就请大家谅解了。
这个例子大体意思是AB两个企业为某个行业中具有垄断竞争地位的企业,关于价格上的问题。最开始AB的产品都买30,这时候A想卖45了,想和B一起卖45,以避免价格战而取得双赢。于是率先把价格抬到45。而B没有意识到A的意图,还是卖30。可想而知,这时顾客偏向了B企业。这时候A将价格降到20,并称“还将继续下降”。这时B反应过来了,将价格提到45,。A见B已经提价,自己便也提回45。从此以后,这款产品市场上都卖45。这也是个有趣的例子,你说呢?Red or Blue,It’s A Question
看标题可能许多人都不明白说的是什么,不卖关子了,今天【星。墨】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游戏,这是我们老师曾经给我们做过的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
1、 分AB两组,分别选择红色或蓝色,再对照表格得出分数;
2、 比如,A选红色,B选蓝色,那就是(-6,+6);
3、 每组每次选择一种颜色,对应并记录得分,这样为一轮;
4、 记录之后才进行下一轮选择;
5、 经过多组选择之后(最好大于5组),每组把自己的得分相加,总得分>0的就赢了。
A | B | A | B |
红 | 红 | +3 | +3 |
红 | 蓝 | -6 | +6 |
蓝 | 红 | +6 | -6 |
蓝 | 蓝 | -3 | -3 |
那天课堂上是随机的点了两个同学玩这个游戏,而在课堂是实践出来的结果,是双输。我把结果贴出来:
| A | B |
1 | +6 | -6 |
2 | -3 | -3 |
3 | -6 | +6 |
4 | -3 | -3 |
5 | -3 | -3 |
合 | -9 | -9 |
从结果上看,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当事人的心里活动。
第一轮:
双方对对方的想法都一无所知,进行第一次的试水。B方或许是想都选红色双赢,而A从个人利益最大化来考虑,选择了蓝色。此时的结果:
| A | B |
1 | +6 | -6 |
第二轮:
经过第一轮的试探,A方选择蓝色得益+6分,于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而这时已经吃亏的B方不再敢选择红色,也选择了蓝色。而结果是双方都失去3分。结果为:
| A | B |
1 | +6 | -6 |
2 | -3 | -3 |
合 | +3 | -9 |
第三轮:
此时,A方或许意识到只有双方都选择红色才能赢得游戏。而B方经过几轮,已经不敢尝试,所谓是“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于是A的红色计划失败,,结果为:
| A | B |
1 | +6 | -6 |
2 | -3 | -3 |
3 | -6 | +6 |
合 | -3 | -3 |
第四轮:
由于A的尝试失败,便也不再尝试,于是都选择蓝色。然后恶性循环,第五轮与第四轮结果相同,都-3分。结果也就是我们最开始贴出的,双方都-9分。
这样算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游戏结果了。这个比赛有意思的是,经过每一轮的比较之后,再进行下一轮,而不是一次把几轮的结果都写下来一起比较。这样心理活动就相对要复杂些了。虽然我们都知道双方都写红色才能实现共赢,但这个游戏就复杂在对对方的选择不知。还有就是输赢的判定不是要比对方的分数高,而是“>0”,也就是说我们没有非要让对方输的理由,要的只是自己能赢。
然而对于这样双输的结果,我们老师发话了:“我说规则的时候没说你们可以交流选择(老师还故意在这里停顿了许久),但是,也没说不可以。”好吧,我承认这时候我有一种被老师欺骗了的感觉,这是开我们玩笑呢吧。这是国贸老师给的游戏,他说,要达成双赢,就要进行“国际交流”,然后给我们引入了国际交流的内容,这是让我们都印象深刻的一节课,老师的目的达到了,呵呵。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游戏跟博弈论有极大的关系。博弈论里,有个经典的案例叫“囚徒困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这个例子作为经典的例子在无数的经济学,博弈论等等课堂上被讲述了无数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深入了解,那我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
“囚徒困境”说的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 甲沉默 | 甲背叛 |
乙沉默 | 二人同服刑1年 | 乙服刑10年,甲即时获释 |
乙背叛 | 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 | 二人同服刑8年 |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8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博弈论“囚徒困境”。
不管是红与蓝也好,“囚徒困境”也好,可见博弈论的博大精深至此。因为这让我联想到上价格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举的一个例子,具体的内容我也记不真切了,有什么不通的地方就请大家谅解了。
这个例子大体意思是AB两个企业为某个行业中具有垄断竞争地位的企业,关于价格上的问题。最开始AB的产品都买30,这时候A想卖45了,想和B一起卖45,以避免价格战而取得双赢。于是率先把价格抬到45。而B没有意识到A的意图,还是卖30。可想而知,这时顾客偏向了B企业。这时候A将价格降到20,并称“还将继续下降”。这时B反应过来了,将价格提到45,。A见B已经提价,自己便也提回45。从此以后,这款产品市场上都卖45。这也是个有趣的例子,你说呢?
这叫做 GAME THEORY. 好像得过诺贝尔奖的。 学过经济的都学过~
呵呵,看来学经济的都知道
看标题,没理解,一直没在意;无意间看过才明白。嘿,大一选修过博弈论,还记得书里的观点:大多数情况下总是非合作博弈。利益啊利益。
可能就是标题加前面的表格让人家不在意,呵呵,博弈论还是有点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