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和书籍的消失,意味着什么?是存在感的消失,还是习惯方式的转变?有人为过去辩护,蓄着上世纪的发型,永远抱着一个旧梦不醒,有人欣喜如同圣母领报,电子数码达人,永远跟随最新潮流,唯恐落伍。电子书和下载音乐让人感觉像活在虚幻的背景中一样,它们来去无踪,你绝对没有听某人说过“我的电子书折页了,沾上口水了或者我的下载音乐卡带了,划伤了,播放不出来”。甚至以前爱书人,常遇到的借书尴尬,现在也没了,至少我很久没遇到有人向我借书,或者借cd之类的事了,现在我的电脑里有多少本书,多少音乐,我听过多少,读过多少,我也记不清了。
记得有人说过“没有机械转动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现在转动已经停止了。而书籍的阅读也从书的概念进入的“屏”的时代,你有多久没看书了,即使看一本下载的书,也只是浏览略读,有多久没有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书了,有多久没有认真的听一张专辑,听到最后,知道每个曲子的顺序,并进而在曲子和曲子之间建立一种旋律相关性?
我们似乎在杞人忧天,也有人坦然说:“人们从竹简、丝绢过渡到纸质书的时候,从黑胶过渡到磁带、cd的时候,大概也是这种感觉,只是一种习惯方式的转变。”可我扪心自问,是吗?从磁带到cd的时候,我觉得欣喜,而现在从cd到下载,感觉的却是越来越抓不到稻草了,方便了,更廉价了,但能熟记的曲目却再也找不到了,方便性、碎片化带来的是选择上的迷失。 碎片化,这是对当代社会种种描述中一个很常见的词,“因为现代社会信息第一是零碎,第二是没有确定的源头,第三过于即时”,分析之下,大概是人们秩序感的危机。技术的高度发达,对应着选择的更加方便,也对应着人们内心的无力感和恐惶。借用evernote软件介绍的一句话:多少人迷恋于网络不可胜数、不可胜读的免费图书、音乐资源。从120G到250G、到500G、再到几个T,我们成了“下载狂”,疯狂的下载图书音乐,似乎硬盘永远不够,互联网永远像夏日的闪电,只有手中的硬盘是自己的;却忘记了连接互联网和硬盘,只需要一根网线;而把它们与大脑连接在一起,却需要真正的投入。
无论如何,应该告诉自己,这都是一种进步,至少这种改变更符合某种需要,我们不应该在内心小小地对抗。(文/玟涛)
使得,有些东西不会消失的,纸质书本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呢
很还念高中时听一遍听CD,一边想心事的日子。甚至现在听到往日熟悉的旋律,曾经的回忆还会像决堤的潮水般涌来,现在播放器列表里的歌太多了,甚至都记不住歌名。
回复晴木:这几天出差了,刚回来看到评论,是的,选择太多,人反而更加无所选择
我的博客里面有一篇怎么脱离下载狂的办法
嗯,好的,已经阅读学习了
的确,很多人在不自觉间便成为了一个“下载狂”,或者说“下载控”。其实,关键不在于你拥有资源的多少,而在于你从资源中获得了多少养料!
虽然下了不少电子书,可是我还是喜欢用手触碰纸张的感觉~~以前就有人说电视会取代电影大银幕,可是现在电脑已经深入我们生活工作的当今社会,还是会有票房纪录,咱们还是会去抢着看首映,所以,有些东西是会被替代的,可有些却不会,嘿嘿,至少现在还不会~
cd和书籍在我们心里最欣慰,也最美好的结局应该是变成一种少数人的收藏品,可以变的稀少,但不要消失
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的,它现在还在,或者在我们的回忆里面…
cd基本列入了淘汰行列,被sacd升级或者被母带淘汰,书籍的日薄西山,应经初现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