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意

 

        今天晚上和

        今天晚上和班上的同学集体又看了一遍《暖春》,这是一部由非著名导演,非著名演员创作的催泪之作。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电影,也曾经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不过自己两次看这部电影却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记得第一次看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是在操场上放露天电影。个人感觉这种放电影的形式是最没有氛围的,尤其碰到看着电影磕着瓜子、唠着嗑的人,这样的场景最多放放像抗日战争那样令人热血沸腾,激起学生爱国感情的影片。我当初想不管一部多么有哭点的电影在这样人声嘈杂的场地也少有人能被感动。但是,《暖春》却让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哭出来了。更何况当时,我还处在少不更事,青春叛逆的时代,很难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动,可见这部电影有多么的感人。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位心地善良但家境比不宽裕的老爷爷不顾村民的劝阻,执意要收养被遗弃的孤儿小花。当老爷爷把孩子带回家就遭到生育能力有问题的儿媳妇的不满,认为老头子故意让自己难堪,儿媳妇天天想尽各种办法把女孩撵走。由于女孩是个孤儿,而这位老爷爷对小花怜爱有加,小花就想一直跟着爷爷。一次儿媳妇趁着老头子不在家,拉着小花,准备把小花送回她以前的村子里,在老爷子知道后,立马赶了几里地阻止了这一行为。小花伤心的抱着爷爷,老态龙钟的老爷爷轻抚着这可怜的孩子,这就注定孩子再也离不开爷爷了,爷爷也决定一直照顾小花。从这以后,老爷子天天带着小花,小花也跟着爷爷帮忙做家务。小女孩很懂事,会做饭,会讨爷爷开心,一老一小过着简单幸福的日子。而儿媳妇始终还是不能接受小花,又一次处心积虑的要撵走小花,在她的连哄带骗的攻势下,小花相信了她,坐上了她的自行车。后来善良的小花才知道,姨娘是想把自己送给别人,小花知道又一次噩运来临。这次在小花歇斯底里的哭喊下,似乎儿媳妇也感触到小花与爷爷的感情,最后小花还是回到了爷爷的身边。老爷爷为了让小花上学,天天拖着佝偻的身体砍柳条编筐攒钱。小花在爷爷的努力下终于上学了,为了让爷爷开心,她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其实,小花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让姨娘接受她,但是姨娘似乎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不管小花怎么的努力还是得不到姨娘的好脸色。而小花却从来都没有恨过姨娘,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姨娘对自己的看法。一次偶然机会,小花听到姨娘吃蚂蚱后就能生小弟弟,从此之后,小花每天在放学之后都到山上去抓蚂蚱,山这边的抓完了就跑到山的那边去抓,甚至被爷爷责怪。后来她把抓来的所有蚂蚱拿出来给姨娘,突然间这样一个“冷血”的人却流泪了。最后,小花用她善良纯洁的心改变了姨娘,从此之后姨娘把小花当成自己的女儿。当然我对故事的一个复述肯定没有影片本身那样有感觉,如果你认真的在电影院去看,相信你一定会为之所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感动于小花善良的心,用自己的爱心改变了铁石心肠的姨娘;感动于老爷爷每天艰苦劳作收养一个没有血缘的小女孩,并送她上学;感动于小花与爷爷不能割舍的感情;还感动于,小花带着感恩的心,将小时候得到的爱再次回报这个养她的山村。总之在这部影片里有很多的哭点,如果你也是感性之人,请你在看这部影片时准备充足的纸巾。

        昨天晚上,班上组织了观看这部电影。这次是在多媒体教室里面看的,氛围很好,没有人嗑瓜子。最开始,我看到有几个同学在摆弄自己的电脑,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同学们都被电影吸引了,电脑都自动进入休眠状态。还看到几个同学在轻轻擦拭眼角的泪水,其中还有几位男生,我想“情到深处泪自落”就是这样的场景吧。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这次并没有哭,但是我感觉我有更多的收获。或许是因为现在的心智比以前成熟了很多,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发生改变。这次我就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为什么就越来越不纯粹了呢?大人的世界真的非得那么邪恶吗?在姨娘对小花的多次打击,多次伤害之下,小花始终没有怨恨过她,反倒是,处处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她。难怪现在有很多孩子早熟,我想大人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也有很大的原因吧!我想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顾虑的事物多了,这是很正常。但是,我们还是要保存内心的一份纯净,为爱留一块永恒的田地,让爱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看完这部电影,身上总会有一阵暖意悄然流过,我想这就是爱动“电流”激活每一个人心中的那份似乎早已尘封已久的心灵。愿你们都能保持爱的纯粹!

分享收藏本文

《暖意》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