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
这段话白话翻译过来很生动,曾子大病要死了(亦有解释说此段为曾子大病初愈捡回一条命,在此不论),门徒说:“摆正我的脚,放好我的手。《诗经》有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今后我再也不用当惊害怕自己会再犯什么错误啦,哈哈,小子!你的路还长着呢!”
儒家学问的基础是个人“诚意正心修身”的功夫,王阳明曰“致良知”。林林总总概括起来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所以“日三省吾身”,所以“志于道,据于德”,生怕犯了什么错误,智慧德性也是从这基础上迸发出来。汉代大儒郑玄路遇黄巾余党,黄巾军“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便是此等范例。曾国藩恩师唐鉴曾写给他八个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自宋以降儒士们便开始将“改过”的功夫纳入早晚课的范畴。
古圣贤极其害怕自己犯错误,这种害怕如芒在身如鲠在喉,以至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怠慢。若用“道德洁癖”的理由来解释这普遍的现象实显乏力,我们应该还可以找到一个理由,去发现他们背后的行为动机。
这个动机,也许就是因果律。
《解深密经》有佛偈云:
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读到这里很可怕,佛家言“因果通三世”,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逝者如斯,一切因缘的种子如瀑流一般,不会因任何原因而停止,每一天、每一时、每一秒,因缘的种子都在不间断的开花结果——果报现前。这好比一人处在永远不会停息的湍流中心,时刻受到水流的冲击,不是进就是退,不是生就是死。如此这般,哪还敢加大水流的冲击力(犯错),怎么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去掉宗教信仰意识的区别,这个道理也同样成立。因果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每天的生活亦可以说是因和果的构成,今日的处境源于昨日的积累,明日的发展基于今日的作为,但因人之间智慧、眼光、经验、知识结构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反差。当我察觉到,今天所有的言语造作都将会的成为明天境遇的原因,而且事态的进程循环往复连续不断,从来不会因为任何内外条件暂时停滞时,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要掉以轻心,不要恣意妄为,不要痴心妄想,不要好逸恶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文中的“简化一条命”是不是应改成“捡回一条命”?
现在的人确实时时刻刻生活在如履薄冰的状态中,他们害怕犯错。但,犯错有那么可怕么,人如果不犯错,就不会获得深刻的经验,生活也会因为战战兢兢而变得无趣。年轻人就该多犯错误,才能成长。犯错是年轻的资本,年轻的时候不犯错,老了就没有机会了。
是的,已更正。
文章前半段的犯错多指“德性”上的犯错,是儒家修身的功夫;文章后半段犯错多指“人生态度”上的犯错,知识技能上的犯错不在这个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