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经验谈:立、破、再立

前后算起来,这应该是第四次个人笔记文档合集的搬迁,在ctrl+C和ctrl+V之间弄得精疲力竭。

一、立:执着于工具

虽然知道GTD的最好工具是纸和笔,但每次遇到一个新的app还是会忍不住使用一番,折腾大半天然后再回到原地。由此及彼,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持续)我做PKM也一样,总想去寻找一个近乎完美的笔记类软件,以期能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而这种焦躁的状态恰恰来自对PKM概念以及自己需求的理解不明。

PKM工具对个人而言只可能是一家独大的情况,这关乎于成本,建立一个以上的知识系统只会适得其反,就好比同时追两个妹子一样愚蠢。而因对工具的执念,我往往陷入以下的循环:发现工具→文档搬家→发现工具不足→寻找新的工具→发现工具。奈何工具往往终究有限,文档搬家的成本日渐变高(这也是PKM工具的特点所在,用得越久用户的粘性越高),所以我也几次痛下决心:就用这个了,不改了!然后努力跟产品开发提意见、交反馈,但问题是产品的开发是各自有自己的策略和布局,自己的建议不见得都会被采纳,另外产品从接受反馈、到论证统一意见、升级开发到最终发布产品更新中间又存在大量的时间延迟,我等得不耐烦了就会一走了之。

以至于国产的笔记类软件诸如:wiz、有道云笔记、云笔记、麦库笔记都用了一个遍(国外诸如evernote因为流量和网络的原因不在讨论之列)。

二、破: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

还是应验了那句烂大街的话: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为飞得太高,而忘记了为什么起飞。温故而知新,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回过头来重新学习那些自认为已经完全懂了的东西,往往觉察出过去自己的浅薄

知识管理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有差别的,他所包含的范围可能也因人而异,前提是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对于某种需求没有经过细致的思考就脱口而出了。

知识管理终极目的无外乎减少知识对我们造成的负担,把所有的知识归于一个科学的系统下,便于我们分门别类的查询、引用和更新。对我个人而言,知识管理一要科学系统,二要快。一味的追逐界面的好看,功能的丰富大多是是本末倒置。

一般人之于工具需要的功能其实没有多少。一个人每天浏览的网站就那么几个,每天使用的软件就那么几个,每个软件使用到的功能就那么几个——人性往往却是贪多的。比如MS office出新版本了,他立马就知道,还立马在自己的电脑上更新换代,但让他给论文排个版自动生成个目录,他就立马带上钱去打印社完事儿了。极客们大都信奉“极简主义”,认为“少就是多”,并不是因为某种特殊的癖好和标签,而是化繁为简才能集中精力专注当下突破目标。如果你让他在自己的博客放一些如当年QQ空间“漂浮物”之类的装饰品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

阿北在最近一次的采访中说豆瓣更注重的是用户的价值而不是用户的体验。知识管理的核心意义大致也在于此,重要的是知识管理给你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PKM工具本身给你带来什么体验。而且就体验本身而言,永远是吹毛求疵、各据其理、且永不可能完美的矛盾体。执着于此,只能凭空消耗自己的精力,除非它确确实实影响到了知识管理本身。

这需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统计,砍掉那些花哨且不常用的东西,发现适合自己的实际内核,之后再建立优化策略。

三、再立:做减法

yes or no: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和信意义大致就在于告诉如何不断去伪存真,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其实就是做减法,砍掉那些无谓的欲念、多余的贪执,从现下真实生活的观察中去发现记录自己真实的状态以及与之最契合的策略——这往往很难,而且要极具信心和耐心。

拿我个人为例,最终我发现我对“快”的需要特别高。当“分类”已经成为生活工作中下意识的行为原则时,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系统大概不是难事,而如何在“快”上做功夫则需要好好琢磨一番。我发现,目前市面上我接触到的任何所谓“专业”知识管理工具都不能我这个需求。这些工具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启动速度和文档打开速度比不上windows自带的记事本和写字板,编辑功能和word比起来差的也不止一星半点,虽然从外在来看它们用一个软件建立起了一个系统外壳,并且能够随着软件的升级不断增加各类新型的功能,如社交、统计等,但这些功能究竟对我的知识管理究竟有多少作用,说真心话是可以忽略不计。

既然依靠现下的知识管理工具不能合乎心意,那就凭借现有的平台自己整一个吧。其实也没什么牛逼的地方,大致是以下几点:

1.分类:此处的分类是按照文档使用定位的不同来分类。比如文字格式和文档层次无甚要求,但使用频率较高,且通常调取查看的重点在于文本的碎片化信息的,我采用记事本(*.txt格式)保存整理;而对文本格式、结构和层次有一定的要求,切使用频率一般的,我就用写字板(*.rft格式)保存整理;如果文字格式、结构、层次和内容要求必须高的时候,我再使用word(*.docx格式)编辑保存。有些同学可能看出点端倪了,没错!这些分类都以“快”为第一原则,文档读取速度在不损害其他需求的情况下能快则快。

2.索引:虽然在文档读取的速度上做最大优化,如若调取却花去了很多的时间,综合起来便还是为零。分类整理很容易把目录增加到三级以上,分别双击目目录,子目录,子子目录也是很厌烦的事情。在此我用everything代替(相信很多同学都听过他的大名,更是诸多网友的装机必备)。他的即时搜索即时显示的功能为文档的调取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不习惯用everything的同学,可以依照这个思路自己想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给常用目录增加快捷启动命令、桌面快捷方式等都是很不错的方法。

3.同步:在“云”概念泛滥的年代,不整点云同步实在说不去过,上班公司电脑,下班自己电脑是上班一族的常态。现下各种网盘风起云涌,国内互联网大佬纷纷入局,争夺市场,找一个网盘实在是太容易了。作为知识管理而言,通过云存储产品进行同步或者备份是非常必要的。我选用的是清爽干净的盛大网盘everbox和云诺yunnio。为什么还整出两个同步盘来呢?其原因在于我对于文档另一个维度的分类。一类文档是做存档之用,基本就沉淀在哪儿不会动弹了;而另一类需要随时调取、编辑、更新,他们是文档中的活跃分子。我把这两类分开同步,一来是降低风险,一不小心网盘挂了或者信)网络路线(电信、联通)维修了,也不至于完全套进去;二来,经常调用的东西往往很少,把他们单独分开同步,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同时同步到pad、touch、等这些移动设备上,也不至于占用太多原本就紧巴的移动设备存储量。

关于分类整理的方法还有很多,而且更简便,比如就有大牛说他的知识管理只需要用到工作日历和everthing搜索。当下我们遇到问题不是如何解决,而是如何选择,手头上的工具太多,反而容易精力分散,以至于连最熟悉的软件都玩不转。大道至简,我们需要专注的事情,永远只有那么一两件而已

分享收藏本文

《个人知识管理经验谈:立、破、再立》有0条评论

  1. 破而后立,你上面所说的是知识,知识,就是识别知,而不是知道识,不会的只需要检索就够了,完全不需要脑子去记,懂得整理自己所得这难能可贵,在知识之上,还有一个层面,就是智慧,两小儿辩日你看过没,知识你越整理就越陷入自我的局限,知识的根源,就是智慧,也是六波罗蜜的最后一项,为何有死脑筋书呆子之流,就因为他们被自己的所学束缚了,绝学才能无忧,无为才是自然之道,别给自己戴上枷锁

    • 我虽不精于佛法,但也知道佛法是五乘道,这里面有个渐修次第:人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最后才是大乘佛法。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是中下根器的凡夫,现下先学好做人才是紧要之处,境界到了自然现前,关于知识整理,印光法师文钞集、弘一法师日记算不算知识整理之类?如金刚经所云:如伐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一切都是通过成长的工具而已,但舍之前还是有执的。——在此发表自己观点,供读者参考,切不要好高骛远。

      • 你觉得知识能助你到达彼岸?我觉得修身不在于知识的多寡,而是心量,学以致用而不是用来存储的,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为人处世是不需要多少知识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不是有个说法么,大学毕业当员工中学毕业当经理小学毕业当老总,整理自学所得这本身是值得提倡的,但像上面这么分门别类是否有些过了,这么执着于知识,是否被知识所奴役,我有点强词夺理了,请您谅解,只是单纯的讨论问题

        • 。。。。。。
          这样的辩论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说知识管理你却把它上升为被知识所奴役的高度。“过犹不及”这大概谁都知道,问题是现在万万没有到“过”的程度,反而还没有“起”。“但像上面这么分门别类是否有些过了”诸如此类你可以看看各位名家的读书笔记和整理方法,也可见鲁豫采访李敖书房的《鲁豫有约》视频,还有钱钟书、毛泽东等,我这等经验对他们来说都是小儿科,照你的说法,岂不是说他们统统都是被知识奴役的对象?
          “大学毕业当员工中学毕业当经理小学毕业当老总”,你这样的说法真心不好,“法布施”是要很慎重的,给别人误导反而会增加自己的不善业。“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有六祖慧能文盲开悟呢,这样例子有,但历史上也仅仅出现了一个赵普,一个慧能啊。如果你自认为是天才,我无可置否。而我的想法是不想让读者们产生好高骛远的想法,空谈“彼岸”没什么实际意义,你可以这么觉得,我可以这么觉得,另外你说得对,知识不是用来存储的,高层次的知识管理是创造出新的理论、新的创意,但是这需要很长很深的积累,一切都从基础开始吧,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好高骛远。

          • 嗯,打住吧,我是觉得知识不需要这么费力去整理的,学到的东西还是要应用到生活中,体用相结合,这样才印象深刻,我也整理过书本笔记,抄了又抄写了又写,没进脑子过会就忘,然后就依靠模糊印象去查笔记,那跟查百度有何区别,整理多了就更加依靠这些书本软件了,遇事先想笔记有没有相关讯息,而非自己动脑解决,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仓颉造字本来就是一个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