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我的核心价值观

阮一峰最新翻译了一本IT书《黑客英雄》,里面有一段话,恰好也可以诠释和注解我毕生追求的一大原则,即格物致知。They had grown up with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wherein things had meaning only if you found out how they worked.他们从小就认为,只有知道一件事物的原理,它才是有用的东西。这短话其实与我所推崇的“格物致知”不谋而合,我非常推崇凡事要穷尽其理,追溯源头,深刻地理解和洞悉的处事哲学,唯有如此,人方能更明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格物致知”取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其中有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个人理解,不断探索,乐于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然后善于总结,并在实践中获得智慧和知识。说白了,格物致知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可以看做一种处事态度和哲学。我个人比较喜欢自我能力提升和乐于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因而一直力求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视野,只是有时不知甚解,理解不够深刻,读博期间对系统化思考和格物的理解深入了一层,而工作之后更感觉格物之重要。因此,将格物致知作为辅佐我前行的一根拐杖毫不为过,另一根支撑我奋勇前行的拐杖是勤奋和努力,近期看到的这篇文章《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非常喜欢,也很对我的胃口,这一点以后再细谈。

其实我为何喜欢致知呢?或者人为何要一直花费气力去学习,开拓视野呢?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个人理解:

1. 人的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是纯功利性的,事业的腾达和财源广进都不是学习的因,而是副产品的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读书和学习可以丰富自己内心世界

 

2.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论断,你如何看待外在世界,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世界。也就说,心即世界,外在事物都是内心的投射。苏轼有次调侃一个佛学大师,说在我眼里,你就是陀牛粪。佛学大师笑笑,说我看你是如来。苏轼以为赢了,其实他输得很惨。苏轼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大师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苏轼也是如来。其实,苏轼是因为内心达不到佛学修行那个境界,而无法参透其中奥秘。

3. 既然心即世界,那么,是不是有如下推断,如果心灵贫乏,则使得你看到的世界也缺乏生趣,你所见的是很小的一个现实区域,所见即所得,再无更深的含义。如果心灵是丰富多彩,那么你见到世界自然多姿盎然,同样的事物你可以拥有更真实的感触,更宽广的视野。心,就是你通往现实世界的桥,修得好,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迤逦风景,大道坦途,修得不好,这一路必然走得险象环生,充满艰难险阻。

4. 我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喜欢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希望这一辈子能过的有意义和有趣(之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对一个人最高评价不是别的,而是ta很有趣,很精彩,很有意思,芮成钢对这个问题理解更深刻,写得更好,其文章节选附在文末),因而,在一定现实环境制约,比如工作繁重,客观条件不是那么理想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去与现实抗衡,生活在一个崭新的外部世界中。因此,我需要不断获取新知识,获得新体验,不断努力前行,让每天过的更充实并有所进步。

5. 因此,格物致知就是我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

==================================

一个有意思的人 -芮成钢

An Interesting Person

与几位好友们有一个共识: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 很精彩的人”。大家以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成为朋友,是否应该长期交往。这里的“有意思”,用英语说就是—Interesting,不过这个词的内涵远远不只是“有意思”。

所谓有意思的人,应该是代表某种思想,某种判断,某种激情的人,这个人应该是聪明的,可爱的,有趣的。他/她可以是老师,学生,商人,政客,军人,出租司机或任何职业。这个人独特的经历造就着他/她的丰富。每次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也许是你和他/她截然相反的观点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许是被他/她的幽默启发出了那么一点儿灵感

在耶鲁读书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也是一个在美国,特别是知识阶层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标准或说法。反过来的说法你一定听过,批评一个人最恨的一句就是:你这个人真没意思/无聊。(You are so boring!)

不光朋友之间,男女之间我以为也是这样。当年采访克林顿的时候,觉得他说得很多话都和他那本自传一样,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但有一句我敢断定是真心话。当我问及他和希拉里的关系时,他说 “After all these years, we are still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each other.”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彼此仍然还非常感兴趣

男女之间,韶华总会溜走,激情总会变淡,最终能维持两个人一路走下去的,还是要看彼此对对方的兴趣。对方人性/智慧/经历使然的魅力,才会让你多少年后面对白发+皱纹的他/她,依然会有怦然心动感觉。

人与人是这样,对事情的判断也许也应该是这样。

耶鲁法学院有几个即将拿到法学博士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准备一毕业就到中国来生活两年,学习中文,了解文化,也许在工作点儿什么挣点儿钱在四处游历一下。以他们的学历在纽约华盛顿找一个年薪十几万美金的工作易如反掌,为什么偏偏要做这样的选择呢?

他们的回答非常简单:“中国现在这么让世界关注,到中国生活两年,学会中文,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说那你不挣那几十万美金的高年薪了?回答是::“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的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

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在他们的同龄人中很普遍。同样是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克林顿当年也是选择跑到英国去连读书带玩了一两年。

而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呢?似乎不少是大学一毕业就攒钱找父母要钱借钱买房子,然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敢冒险小心谨慎天天想着供房供车的人,成就了几个富豪榜上的地产商,却失去了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和勇气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在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大学一毕业就买房的情况,一般都是到了三四十岁事业有成之后才会考虑买房子这事。我们是还不够自信,还是太缺少安全感了?

要不然就是胆子特别大的,被媒体上天天热炒的暴富明星们弄得浑身发热,蠢蠢欲动,一毕业就要“创业”,咬牙切齿要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陈天桥。

当然,地产蒸蒸日上,年轻人疯狂创业,中国的GDP也跟着涨几个点。但这几个点的机会成本是:我们少了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中国人,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少。我们本来可以更和谐的社会也就多了很多遗憾

某个网友的回复:

现在的年轻人,考不考大学,考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专业,毕业照什么工作,很多都不时自己的选择,而是家人、学校、社会,甚至是社会在替我们选择。搞得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喜欢什么,究竟对什么真的感兴趣,什么对自己来说是真正有意思的事。
今天,听到的对人的评价也更多的是他是个富人,还是个穷人,是个有背景的人,还是个没有背景的人。大家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财富和地位上,很少会去真正感受一个人的精彩之处。

 

现今某些国人常常是没有几句话,就主动提起他又在哪里买了什么房子,或是又把自己的座驾换成了更豪华的名车,我为他们找不到更有意思的话题而遗憾。不知道是我们在消费这些奢侈品,还是这些奢侈品在消费我们,消耗我们,把我们变成无趣的人。

在我们周围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位成功人士,当你在介绍他的时候如果不添油加醋地夸张一下他的财富、地位和影响,似乎是对他的一种不尊重。
于是财富、地位、名气、逐渐在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浪漫,越来越不解风情,远不如当年我们的父辈那个年代富有的激情。

分享收藏本文

《格物致知-我的核心价值观》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