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怪诞行为学》

第一章:相对论的真相——富人嫉妒更富的人

* 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我们想换音响,却不知道换什么样的,直到听到一套比原来那套效果更好的才清楚
* 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生活,直到亲戚朋友有一天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的日子正是我们所憧憬的
* 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
* 不仅对待有形物体——吐司面包、配偶等是这样,对待经历体验例如度假和教育选择是这样,甚至对待短暂易变的事情例如感情、态度、观点等也是这样。
* 我们不但喜欢拿事物与事物做比较,还喜欢把容易比较的事物集中做比较——避免把不容易比较的事物作比较
* 诱饵效应
* 会导致比较的产生
* 如何控制不必要的比较
* 影响圈儿和关注圈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我们用相对的方法看待我们的决定,就近与现成的其他选择做比较。

第二章:供求关系的谬误——为什么珍珠无价

* 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 价格标签本身并不是锚。它们在我们深入考虑后,想用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时才可以成为锚。
* 我们似乎习惯于某一特定的房价水平而不愿改变。
* 锚具有持续效应,对当前的价格是这样,对将来的价格也是如此。
* 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效仿,这就是“羊群效应”。
* 既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行为和幼鹅一样,那么重要的就是弄清我们将最初决定转化为长期习惯的过程。
* 羊群效应——星巴克排队
* 自我羊群效应
* 如果我们从前被锚定在邓肯甜甜圈店,我们是如何把锚转移到星巴克呢?
* 星巴克不遗余力打造这一切,来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种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让我们不再用邓肯甜甜圈店的价格作为锚来定位,与此相反,我们会敞开思想接受星巴克为我们准备的新锚。
* 一旦做出首次决定,以后的决定就会以一种似乎合逻辑、前后一致的方式紧随而来。
* 我们有能力积极改进自己的非理性行为。
* 首先质疑这种非理性的习惯。
* 我们可以从认识自己的脆弱开始。
* 我们还应该特别关注我们所做的首次决定。
* 苏格拉底说,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或许现在到了清点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印记和锚的时候了。
* 我们不能依赖供给和需求这两股市场力量建立理想的市场价格,这也就导致从信息不对称可以获得很多额外收益。

第三章:零成本的成本——为什么免费的东西让我们花更多的钱

* 我们原来压根儿不想买的东西一旦免费了,就变得难以置信地吸引人。
* 免费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 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贪婪和恐惧
* 免费引起的情绪冲动却是不可战胜的。
* 在两种产品之间做选择时,我们常常对免费服务反应过度。
* 我们花在一件事上的时间,说到底,是从另一件事上转移过来的。

第四章:社会规范的成本——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

*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
* 市场规范一来,社会规范就被挤跑了。
* 市场规范不仅和劳动有关,它还与相当广泛的一系列行为有关。
* 如果你和约会的伴侣在餐馆吃饭,千万拜托,别提及所点菜品的价格。(这也是为什么送礼别带价格标签)
* 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
* 社会规范是激励员工,保持忠诚的最好办法。
* 我们能从这里学到些什么,并且应用到商业中去呢?
* 能够有效激励我们的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奖励——其中有一种方式最少为公司所采用,那就是鼓励,社会性的鼓励和荣誉上的鼓励。
* 把教育同社会使命感联系起来。

第五章: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

* 我们所有人,不管有多“善良”,都会低估激情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 在一种情绪状态中观察另一种状态是困难的。——例如是否使用麻醉剂
* 学会如何弥合这一差距对做出生活中的重要决定是必不可少的。

第六章: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为什么我们想做的事情却老是做不到

* 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沓。
* 即使那些认识到自己拖沓倾向的人也不一定对自己的问题有完全的了解。
* 因为缺乏参与精神,我们在诱惑面前一触即溃。
* 我们一次又一次无法达到长远目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诱惑面前一触即溃。
* 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舒适路径,然后需要一点家长式的控制,还有就是需要监督。

第七章:所有权的高昂代价——为什么我们总会高估自己的一切?

* 人类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的怪癖
* 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不能自拔。
*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 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也和我们一样。
* 所有权依赖症
* “虚拟所有权”是广告业的主要动因
* 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质的东西。它对于人的观点、看法也同样适用。

第八章:让门都开着——为什么多种选择使我们迷失主要目标?

* 我们忘记了再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工夫。
* 一般来说,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我们都会努力追求最大程度的满足。
* 现今社会的一个问题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让我们浪费时间在其实本不需要考虑的选择上。
* 谈恋爱如此
* 阅读经典名著如此
* 工作中学习新技术亦是如此
* 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选择是愚人的游戏。
* 我们有种非理性的冲动,要让所有的门都开着。
* 在两种相似的选择中做出决断应该比较简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第九章:期望的效应——为什么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 请朋友看电影,你事先告诉他们评论家对这部影片评价如何高,他们就会更喜欢这部影片。
* 预期还可以形成成见。
* 问题在于,同样的偏见可能影响我们对世界其他方面的体验。

第十章:价格的魔力——为什么50美分的阿司匹林管用,1美分的不管用?

* 安慰疗法与安慰剂的作用靠的是暗示的力量,它起作用是因为人们的信任。
* 熟悉未必产生轻视,但它却是产生预期。
* 安慰疗法和安慰剂有作用,我们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了?

第十一章: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把社会美德内化了。这种内化引导我们发展到超我境界。
* 当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伦理,超我就会感到愉悦;否则就会感到不快。
* 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
* 鼓励人们诚实的并不是十诫的条文本身,而是出于对某种道德准则的深思。
* 如果在受到诱惑的瞬间得到有关道德的提醒,我们可能保持诚实。
* 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力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

第十二章: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为什么现金能使我们更诚实?

* 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
* 他们的盲区也是我们的盲区。
* 我们实验中看到的不诚实现象或许接近了人类不诚实的底线。
* 动机带来的刺激可能愚弄我们,不管我们是不是好人,是不是奉行道德准则。

第十三章:啤酒与免费午餐——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午餐?

* 人们有时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 我们受大脑思想的束缚,某些错误一犯再犯。
* 如果我们在决策中总是出现有规律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不发展新策略、新工具、新方法来优化我们的决策过程,改善我们全体的福祉呢?
* 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子,对棋局里的多种力量认识不多。
* 非理性司空见惯,但并不是说我们都不可救药了。

分享收藏本文

《读书笔记——《怪诞行为学》》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