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那些事儿(“高考”的一些思考)

总想写点东西来纪念一下这个暑假我经历的每一件事,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部电影,听过的每一首音乐。今天难得的清闲,继续我的”暑假那些事儿“之旅….                         

高考就是违背常识的例证
假期前希望自己能了解一下经济学,通过梁小民的《微观经济学纵横谈》我做到了。不过,期间有个意外收获,在读经济学的书读累的时候,看了几眼梁文道先生的《常识》,都是针砭时事的文章,还是挺有收获的。《常识》看了一半多时,恰好把电影《三个白痴》也看了,“思想”就此开始“坐卧不安”了,想谈谈“教育”,呵呵,不过随即就嘲笑自己的不自量力:毛头小子一个,自己的事情还管不来,吃饱撑的。

不过,为了不使心里犯憋,我找了个比较折中的办法:把范围缩小一下,谈谈高考吧,毕竟自己是亲身经历过,而且都过去两年了,从未发表过对高考的一些”官方看法“。今天谈一谈,权当对暑假思考的书面总结,顺便锻炼一下自己的记忆力。

如果时间回到我高考那一年,梁文道这种课外书,属于浪费时间,影响考试,混乱思维,不值一提。两年前我就困在高考的围栏中,而现在深谙一个最大的”常识“,高考绝对不能称作一种证明,为高考奋斗的学习也不能称之为学习,而这一整套程序顶多叫做一种手段。
高考可以说是一种完全剥离读书之美,知识之美,而完全简化为一种对利益的向往,以及比较手段高明的争斗。
就语文来说,在讲课文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避重就轻,本末倒置,不去引导如何独立思考,反而拒绝文学的有趣性,否定世界与人的多样性,把语文完全变成一种没有生命的,嚼之无味的学科。荒唐的是在这个条件下,硬要学生找出它的美来。

不过,我还是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一些精神财富,就是平时整理的一些美文,好的摘抄都被我专门弄到两个大本子上,现在还时常翻看。   
   什么是常识呢?梁文道反复说过,比如说三聚氰胺的时候,人人都在大谈造成奶粉业丑闻的是“企业责任”,这是很荒唐的。不能下毒,不能去害人,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基本的常识,怎么把这些基本的都忽视了,而去对莫名其妙的“企业责任”大谈特谈呢?梁文道说,这就是缺乏常识的表现。他把他的这本文集命名为“常识”,是因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于常识稀缺。一切似乎都有了一个既定答案,便不去多想,便理所当然。然而可贵恰恰在于对一件事的反复思考,甚至挖掘其本质,尽量减少认识盲点,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愚昧,而不是一旦认识,便欣然接受。这一再需要挖掘的东西,其实就是常识本身,说简单,也并不简单。因为最真实的东西总要被层层迷雾笼罩,就像《革命之路》里所说:“人们从来没有忘记真相,只是更好地学会撒谎。”当撒谎成为习惯,即使知道真相,也很难把它们拎出来,认真地当回事。社会的常识普遍性缺失,这是一种悲剧….  
  可以说,现行的高考模式,就是一种荒唐的存在,也是违背常识的很好例证。学习本来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情,然而通过了这样的简化,很难说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学习已经跟“玩”划清界限,与好奇心、创造力已经没有任何联系。
学校在这样的体系当中只会无情地要求我们学生殚精竭虑地去听从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排山倒海般的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教育,却忘却了给予我们更多让我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常识教育。他们所做的尝试教育最多只是给我们开开会,做做什么思想工作罢了,可他们潜意识中把知识教育的模式和常识教育的模式画上了等号,于是导致身边出现了许许多多诸如“成绩好的学生品德不会差”的荒唐的统计猜测深深地扎根在同学老师家长心中

在大学里生活两年,感触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关键是自己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最起码应该明白自己想干什么。每天浑浑噩噩地活着的同学在我身边不在少数。在社会整体浮躁的大环境下,有多少人在以自发的兴趣去学习知识? 最后一句话既是一句疑问,也是对自己的反问与提醒…..

最后,我摘抄一段梁文道先生的话,作为这篇日志的结尾吧。

  不要背诵,要理解;不要学知识,而要学学习的方法;不要死跟既定的课本,而要灵活地在生活中撷取各种资讯;不要一个人死干的传统功课,而要小组讨论做project以培养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不要一次定生死的大型考试,而要日积月累地衡量学生的长期表现;老师不是授业的活教科书,而是解惑的启发者。这一切都不会有人反对。过去很多中产家庭花大钱送子女进国际学校,为的就是得到这种教育。如今教改也朝这目标前进,又怎会有家长不同意?于是关于教改的主流计画也就往往局限在技术层次。以此次的「三三四」学制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为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改革的内容,而是达至目标的方法是否可行。
  
   ——梁文道 通识教育的危险

分享收藏本文

《暑假那些事儿(“高考”的一些思考)》有0条评论

  1. 嗯,上了大学,现在觉滴高考确实很变态,不是所谓的学习,真的只是套模式而已~~唯一值得纪念的就是自己会有多大的潜力去为一件事努力,上了大学,想像当年一样努力,人却会慵懒~

  2. @安德烈, 额…. 我才一百二十斤,最近食欲不强,估计还要低,想增肥… 中学的时候羽毛球和乒乓球都玩得还可以,恩,运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么有利的事情,却被我忽略了,惭愧惭愧,像 安德烈 同志学习!

  3. @安德烈, 其实,你在许多方面已经比我强了。比如,考取的学校,比如,喜欢锻炼身体。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和老师灌输着 要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久而久之,变成了别人,却把“自己”搞丢了。
    我也在“找自己”的路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吧…
    其实,我看好你哦~~~

    • @逆流鱼, 其实我也非常想介绍我运动的经验,我曾经是从小学1年级到高考结束都被别人称作胖子,其实从初中开始就减肥,一直到了大学采用打网球+健身的方法,才减下来,从最高峰160斤到现在的140斤。我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一天,现在我穿两年前买的牛仔裤都要绑皮带了。
      现在每天我都会把运动作为我的必定会进行的项目,我是喜欢网球的,而且很着迷,真的希望以后能够进入这方面的大企业。即使是临近期末的现在吧,这两天我都会每天花一小时在练习上,即使膝盖有一点伤,因为天气冷复发了,但是光站着还是可以发球的,在我的苦练下成功率高了很多。
      别人都叫我运动狂,虽然我运动其实不好,呵呵。这个东西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其实楼主,运动真的很有意思的,因为在运动场上就是另一个自我——平时很安静,运动的时候很癫狂,真的很有意思,不过我中毒比较深,运动和生活都很癫狂,毕竟这个东西贯穿我的生活了。
      昨天和妈妈聊天,现在已经可以把我喜欢的东西毫不忌讳地和她交流了,她说,喜欢运动的孩子成绩不会差的,加油。家人的力量是伟大的。
      以后我会经常来这里踩踩,大家一起加油吧。

  4. 笔者写得不错,我也一样是大学生,也是大二,看了3 idiots也非常有感觉,尤其因为我是学机械的,虽然很想像楼主一样,但我总是很无奈。
    其实我觉得对高考有这种功利心也很正常,是一步一步这样过来的。小时候问长大了以后想做什么,经常说,做科学家,做医生,做工程师,建设祖国,但那时候对于这么高尚的理想其实没啥概念,都是老师灌输的。然后就是读书,早7晚4,实际上也没思考过自己以后真正的梦想是什么,最后到了初中高中,发现自己很讨厌这个教育,想解脱,但是按照老师说的,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所以大家都为了解脱而努力准备高考,都想考个清华北大然后解脱。老师甚至和我们说,考上全国前十以下大学的人不要去见他。(我们是好班),其实我觉得这还是这个体制的问题。
    于是到了大学迷迷糊糊地选了机械,实际上自己不喜欢机械,但也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喜欢什么。很想像楼主一样很主动地去做规划,但可惜课业实在太重太重,每天白天几乎满课,然后我又是运动迷,每天都运动半个小时,晚上泡完图书馆,然后学到很晚很晚,没啥时间干自己的事情。
    虽然别人说这样的日子充实,但实际上最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在过多的课程下我们学校在人文方面其实我感觉很贫瘠的,另外语言学科也被忽视,我们学校虽然是名校但是在考研英语里面排名较后。
    于是就是这样,重演着高中的悲剧:我不喜欢我学的东西,但我无法选择,每天忙的要死,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不过我喜欢运动,在运动中与人交流,也总比许多泡在电脑前的同学要好。
    这样每天实在很少时间自学,下学期时间会变多,我打算到时候开始自学GRE,为了我以后想进的企业,也只能这样努力了。

发表评论